固态电池2027年规模量产,但最先被替代的可能不是燃油车
随着各大车企加速技术冲刺,固态电池的量产时间越来越近,从中国的宁德时代、比亚迪到日韩的三星、松下、LG等一众头部动力电池企业都已经公布量产时间表,各家企业都希望通过率先量产来抢占市场份额,而这场技术革命,或将彻底改写当前的新能源市场格局。最令人意外的是,随着固态电池技术落地,最先被替代的可能不是燃油车。
根据各家企业公布的量产时间表,宁德时代、比亚迪、国轩高科都宣布在2027年量产固态电池,其中宁德时代和比亚迪确定将在2030年装车;日本松下宣布将在2025年量产固态电池,但并未给出装车时间;韩国的LG、SK On分别宣布在2030年和2029年装车;其他几家企业如三星、中创新航、国轩高科、亿纬锂能等都未公布装车时间。
从各家企业的进展来看,目前能够同时给出量产和装车时间的企业只有宁德时代和比亚迪。除了动力电池企业,整车企业也在积极推进固态电池技术的落地。丰田宣布2026年固态电池量产,广汽集团计划2026年在高端品牌昊铂的车型上搭载固态电池,长安汽车计划2026年启动全固态验证,东风汽车官宣2026年固态电池上车……
尽管汽车产业对固态电池量产装车热情高涨,消费者也翘首期盼满电续航能突破1000km的纯电动汽车,但客观的困难仍然不容忽视。最直接的就是成本问题,目前,主流固态电解质材料价格昂贵,制备和电池组装过程也极为复杂,导致全固态电池单位成本是液态电池的4倍以上,此外新建生产线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如果没有足够的产量来分摊成本 ,就无法让固态电池技术的价格真正达到大众能接受的程度。
目前中国车企依托完善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优势,正在从材料创新、产能布局到生产工艺优化,全方位降低固态电池的成本。比如比亚迪通过产业链垂直整合、提高活性物质占比、降低电解质用量、确保制程稳定等措施,有望实现全固态电池与液态电池成本持平,为后续固态电池技术普及打下基础。此外,中国庞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也为固态电池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1288.8万辆和1286.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4.4%和35.5%,远高于同时期欧美等汽车市场的新能源汽车销量。
固态电池的落地,将颠覆当前的新能源汽车格局。相比传统的锂电池,固态电池具有能量密度更高、充电速度更快、安全性能更强的优势,直击当前纯电车型的痛点。一旦固态电池量产并普及,现有的锂电池纯电车型将面临“技术过时”的风险,极有可能成为首批被取代的汽车,而份额一直被蚕食的燃油车,反而能获得更长的喘息时间。对各大企业来说,谁能率先实现固态电池技术落地,谁就能在下一轮行业竞争中掌握主动权。随着各大企业的固态电池量产时间临近,纯电汽车的技术拐点正悄然到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