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助驾驶戴上“紧箍咒”,长时间脱手、分心等危险行为将被禁用系统
一路狂飙的智能辅助驾驶技术终于迎来了监管的“紧箍咒”。9月1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开对《智能网联汽车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安全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社会意见,这意味着此前“野蛮生长”的辅助驾驶技术将被套上“安全缰绳”。
此前,部分企业在宣传中滥用“高阶智驾”、“零接管”等概念,刻意模糊“驾驶辅助”与“自动驾驶”的界限,淡化系统局限,致使个别驾驶员放松警觉,出现长时间脱手、分心等危险行为,酿成伤亡事故,引发社会强烈关注。《智能网联汽车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安全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系统性地规定了辅助驾驶的安全设计、功能要求、测试方法等内容,不仅为企业研发和产品认证提供了依据,更从源头上遏制住了企业过度营销和夸大宣传的行为。
根据《智能网联汽车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安全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的要求,车辆每次上电/点火后,应至少通过生物识别和账号登录中的一种方式确认驾驶员是否完成了系统的使用培训,只有在确保驾驶员完成培训并理解使用说明后,才允许激活辅助驾驶系统。开启辅助驾驶后,如果驾驶员手部脱离方向盘或视线脱离行车方向,系统会分级警告,警告无效后会禁用辅助驾驶至少30分钟。
此外,征求意见稿中还提出,系统必须配备组合驾驶辅助数据记录系统(DSSGDA),并且数据应存储在车端非易失性存储器中,能存储的时间戳次数不应少于2500次。针对行业中存在的“重营销,轻培训”现象,征求意见稿中要求车企必须通过官方网站、车载终端等公开渠道向用户提供系统使用说明。另外,征求意见稿中还对辅助驾驶使用范围做了要求,系统只能在“设计好的场景”中激活。
工信部数据显示,今年1—7月,我国具备组合驾驶辅助系统的乘用车新车销量为775.99万辆,同比增长21.31%,渗透率为62.58%,较上一年增加了6.5个百分点。加快制定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安全底线标准、厘清宣传红线,已成为监管、行业与公众的普遍共识与迫切诉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