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合汽车6亿美元救命钱没到账,“复活计划”再次落空!多家车企扎堆重生,50万存量车主面临售后保障问题

高合汽车“复活之路”愈发坎坷。早在2023年6月,高合母公司华人运通与沙特投资部签署了价值56亿美元的巨额协议,当时被誉为“中国新能源车企史上最大融资”,这让深陷资金困境的高合看到了曙光,外界也普遍认为这笔资金将助力高合扭转局势。然而,现实却给了高合沉重一击,最终这笔投资并未落地。

“救命钱”没到账

据了解,高合汽车本寄望于中东投资者EV Electra的6亿美元注资来扭转颓势,然而,截至7月,这笔承诺的资金分文未到,甚至连象征性的定金都未见踪影,双方的谈判也因此陷入僵局,高合的“复活计划”,再次陷入绝境。

今年5月,江苏高合汽车有限公司成立,注册资本约1.43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0.3亿元),标志着高合汽车在经历重整后重启运营。新公司有两大股东,控股股东为EV Electra Ltd.,持股69.8%,华人运通(江苏)技术有限公司(下称“华人运通”)持股30.2%,前者出资1亿美元。股权结构显示其已引入海外资本与本土技术方共同主导。

然而两个月过去,新公司账户上依旧空空如也。当债权人按要求签署支持函后,Jihad Mohammad却以“文件格式不符”为由拒绝支付首笔1亿美元救命钱。

根据与EV Electra的协议,这家黎巴嫩背景的电动车公司承诺分阶段投入6亿美元资金用于高合重组。

按之前的计划,EV Electra要在51%以上的债权人同意投资协议后,先付1亿美元定金,等重组完成后再付1亿美元,剩下的4亿美元分两年付清。

到今年7月,已有11家债权人按要求签署了支持函。但EV Electra创始人Jihad Mohammad突然提出异议,称这些文件“格式不符要求”。签字盖章的文件被指存在技术性问题,只有债权人盖章却没有代表人签字;支持函中未列明具体债权比例。这些看似微小的格式差异,成了EV Electra拒绝付款的理由。

金主背景有“前科”

EV Electra Ltd究竟是何方神圣?这家公司自称是“黎巴嫩和阿拉伯世界的第一家电动汽车制造商”,曾计划年产1万辆,2017年由黎巴嫩商人Jihad Mohammad创立,总部位于加拿大蒙特利尔。但是公司有因涉嫌加密货币诈骗和盗用车辆设计的“前科”。

EV Electra Ltd这家公司未向高合注入一分钱,也没有量产过任何一款汽车,但高合旗下的X、Y、Z三款车型已被醒目展示在其官网上。更令人警惕的是其商业行为。就在与高合达成协议期间,EV Electra官网推出了名为EVET的生态代币,1 EVET = 1泰达币(一种将加密货币与法定货币美元挂钩的虚拟货币),支持加密货币和银行转账购买。公司宣称投资者可通过这种加密货币以八折购买其电动汽车。

EV Electra公司曾于2021年宣布向底特律电力集团投资4.37亿欧元(约5亿美元),但2年后,底特律电力集团控诉并没有收到Jihad Mohammad承诺的4.37亿欧元投资。对于诈骗和盗用指控,Jihad Mohammad并未承认,反而解释“在经过背景调查后发现底特律电气集团的汽车业务就是个空壳,自己是个受害者”。

高合汽车创立于2019年,创始人丁磊曾担任上汽集团副总裁。2020年9月,高合汽车首款量产车高合HiPhi X正式上市,售价区间为57万元~80万元。此后2年,高合连续推出多款豪华电动汽车。从高合汽车的市场表现来看,2021年和2022年销量分别为4237辆和4349辆,均未突破5000辆。

为提振销量,2023年7月,高合推出上市史上“最便宜”的车型HiPhi Y,2023年8月份—10月份,高合HiPhi Y分别交付1021辆、1556辆、1606辆。虽然从数据上看,高合汽车价格下探收获了一定的成效,但整体销量依旧与同行有一定距离。

高昂的定价、有限的品牌认知度,使得高合汽车逐渐在市场中陷入被动,资金链也愈发紧张。

2023年,高合汽车因经营不善爆雷,2024年2月,该公司宣布停工停产。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高合汽车运营实体公司的华人运通,在中国市场激烈竞争中,于2024年初深陷经营困境,并于当年8月因资不抵债进入破产预重整程序。根据相关法院公布的数据,截至2024年8月31日,华人运通系五十二家公司合并口径账面资产总额为59.83亿元,账面负债为157.81亿元。

复活几率不大

拉法基豪瑞集团全球合作伙伴负责人刘利嘉认为,高合汽车在国内市场复活几无可能。从品牌层面,高合自创立之初便依赖创始人丁磊在汽车行业积累的声望与资源,将其作为核心营销卖点,却忽视了品牌内涵与产品实力的深度培育。随着市场竞争加剧,消费者愈发理性,单纯的个人光环难以支撑起高合的高端定位,过度透支的品牌价值反噬效应显现,导致消费者信任度不断下滑。企业运营层面,高合早已深陷危机漩涡。其工厂全面停工停产,生产停滞不前。供应链端,大量货款逾期未付,供应商合作中断,零部件供应陷入瘫痪;员工薪资拖欠问题严重,技术骨干与管理人才纷纷离职,企业人才体系崩塌;代理商渠道方面,众多经销商因无车可售、售后无保障,面临经营困境,与高合矛盾不断激化,大量债务积压,使得企业信誉降至冰点。

刘利嘉表示,行业竞争层面,蔚来、理想、小鹏、特斯拉等车企早已完成电动化全产业链布局。在技术研发上,这些企业持续投入,在电池技术、智能驾驶、车机系统等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生产制造方面,通过规模化生产降低成本,形成强大的成本优势;销售渠道上,线上线下融合的新零售模式不断拓展,服务网络覆盖全国各大城市。相较之下,高合即便完成重组,在技术储备、生产成本控制、市场渠道建设等方面都难以与这些竞争对手抗衡,还要对抗后起之秀如小米汽车,想在国内市场重新分得一杯羹,面临着巨大挑战与重重阻碍。

据不完全统计,威马、高合、爱驰、极越、哪吒等身陷危机的车企,已累计产生50万名新能源存量车主。他们或多或少都受到车辆维修保养无门、配件供应中断等售后问题的困扰。

汽车行业分析师任万付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从行业现状来看,此前已进入破产程序的造车新势力在被收购后,尚未有任何一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重生”。而存量车主面临的售后保障问题,至今仍是行业亟待解决的棘手难题。

责任编辑:钟离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热榜
关闭 下载金融界app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