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营销的底线究竟在哪里?小米SU7事故能否引发行业反思?

在安徽德上高速小米SU7事故之后,几乎天天被车企挂在嘴边的高阶智驾再度成为了全网讨论的重点。据大河报报道,事发后当事驾驶员的母亲透露,她曾告诫女儿,现在技术不完善,不能盲目相信,自己开才放心,女儿则反驳称智驾很安全。4月1日,应急管理部也亲自下场,表示目前市售车辆配备的智能驾驶辅助最高只有L2级,驾驶员要紧握方向盘。显然,一些不负责任的营销导致消费者的认知出现了偏差,误将智能辅助驾驶当成了自动驾驶使用,最终导致了严重的后果。

近几年的汽车发布会,各种“xx万以内最好”、“碾压迈巴赫”等口号层出不穷,这种夸张的言论在传播效果上确实事半功倍,但却忽视了背后的责任。些企业的高管甚至在发布会上、直播等场合宣称开启智驾之后可以办公、睡觉,进一步对消费者产生了严重的误导。一辆汽车在路上行驶,关乎的不仅是自身安全,更关乎每一个交通参与者的安全,车企如果给用户灌输了错误的用车观念,就有可能导致用户做出不安全甚至违法的行为,比如在公开道路上飙车、开启智驾之后玩手机等。

事实上,目前各家车企所谓的“高阶智驾”,多少有些“文字游戏”的味道,根据应急管理部4月1日的微博,目前市售车辆所谓的高阶智驾,最高也就L2级,按照我国的《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国标,L2级及以下均为辅助驾驶,驾驶员需要全程监控驾驶。但车企在宣传中不会强调这一点,而是想尽办法宣传自家的高阶智驾可以“自己开”,还会放出各种高阶智驾成功应对复杂路况的视频,这种宣传手法一定程度上也存在误导嫌疑,没有一个车企会告知消费者自家高阶智驾的下限,也没有一个车企会放出自家高阶智驾“闯关”失败的视频。部分消费者轻信车企的宣传,不知不觉将自己置身于危险之中,不少汽车博主都曾发文吐槽滥用智驾的行为。

汽车营销已经到了必须反思的时刻,而且首先应该从高阶智驾开始。汽车应该回归产品本身,不管是燃油车还是新能源,首先应保证安全这个基础需求,天天宣传车能“自己开”,多少有点本末倒置。当然,我们并不是不接纳新技术,只是新技术发展的代价应该在实验室里完成,不应该让消费者承担。纵观上百年的汽车发展史,那些能够屹立百年不倒的车企,没有一个是靠着夸张的宣传活下来的,每个品牌都有自己独到的技术以及对安全的敬畏。一辆车好不好,不应该只看智驾、配置这些表面因素,企业的理念、车身的设计、制造的工艺等都应该成为衡量的标准。汽车营销,是时候重塑底线了。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