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汽通用销量七连跌 北盛工厂关停折射合资车企转型阵痛
上汽通用正经历入华26年来最严峻的考验。继2024年销量同比腰斩至43.5万辆后,其位于沈阳的北盛工厂近日也被爆出关停消息。这座曾年产30万辆别克GL8、昂科威等主力燃油车的基地,在2000名员工陆续撤离、设备开始拆除陆续开始后,成为合资车企产能过剩困局的典型缩影。数据显示,上汽通用四大基地总产能260万辆,2024年实际产量仅42万辆,产能利用率低至16.2%,远超行业公认的盈亏平衡线。
销量崩塌背后的三重失速
这场危机早有征兆。自2017年创下200万辆销量巅峰后,上汽通用连续7年销量下滑,2024年跌幅达56.5%。深层原因直指战略转型滞后:其一,新能源布局迟缓,2023年才推出首款奥特能平台电动车,彼时比亚迪年销已破300万辆;其二,燃油车决策失误,2018年强推三缸发动机致英朗等主力车型崩盘,单月销量从4万辆骤降至不足5000辆;其三,产品矩阵失调,2024年在售车型达28款,但月销过万仅剩GL8一款。通用汽车财报显示,2024年四季度对中国合资企业计提29亿美元资产减值,并计划支付27亿美元重组费用。
产能过剩引发连锁反应
北盛工厂的关停揭开产能收缩大幕。这座占地74万平方米的工厂主要生产别克GL8“陆上公务舱”、昂科威等燃油车型,2023年产能利用率已不足40%。据内部人士透露,烟台东岳工厂雪佛兰产线或将部分裁撤,武汉基地虽暂未调整,但260万辆总产能中至少150万辆面临闲置风险。更严峻的是人员安置——北盛2000名员工中仅30%可转岗至其他基地,多数需协商离职。社交平台流出的车间视频显示,更衣柜清空、设备封存等场景加剧了其他工厂员工的焦虑。
合资模式遭遇时代性挑战
上汽通用的困境折射出整个合资阵营的结构性危机。乘联会数据显示,2024年主流合资品牌市场份额跌破40%,较2020年缩水过半。在新能源渗透率超50%的市场环境下,过度依赖燃油车利润、电动化转型迟缓、本土化研发薄弱成为合资车企通病。值得注意的是,上汽通用正尝试“断臂求生”:除关闭工厂外,其计划将金桥南厂地块转给上汽智己用于生产高端电动车,被裁撤工厂设备或将改造为零部件供应中心。这种“以空间换时间”的调整,与大众安徽、宝马沈阳电动化基地的战略异曲同工。
产业洗牌催生新生态
北盛工厂的落幕标志着中国汽车产业进入深度调整期。对于拥有26年历史的上汽通用而言,关闭工厂虽带来阵痛,却是消化过剩产能、聚焦电动化的必经之路。行业分析指出,2025年合资车企产能可能再缩减30%,约500万辆产能面临出清。与此同时,上汽与华为合作的智选车项目“尚界”或将接手部分闲置工厂,传统制造基地向智能化生产中心转型的趋势逐渐明朗。
这场变革的影响远超单个企业。当合资车企年产能利用率普遍低于30%,地方政府依赖的汽车产业链税收、就业模式亟待重构;供应商体系中的燃油车专属零部件企业面临批量淘汰;而消费者在价格战中获得的短期红利,可能随着产业集中度提升逐渐消退。在电动化与智能化双重浪潮冲击下,中国汽车产业正从“规模扩张”转向“价值重构”,上汽通用的转型之路,或将成为合资时代落幕与新生态崛起的历史注脚。
![](http://i0cloud.jrjimg.cn/cloud/images/general/default.png)
![](http://i0cloud.jrjimg.cn/cloud/images/general/emoji.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