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7L优惠20万也卖不动,10月销量环比下滑近16%,上汽奥迪问题在哪里?
金融界11月29日消息 今年的广州车展上,虽然没有新车发布,但上汽奥迪还是在1.1馆开设了展台。成立两年多来,上汽奥迪一直在争议与压力中前进,尽管今年业绩相较去年有所提升,但和合资双方的期望还有很大差距。上汽奥迪的问题到底出在了哪里?
内购优惠20万销量仍无起色
继今年3月后,上汽奥迪再次推出内部员工购车活动,涵盖A7L、Q5 e-tron、Q6三款车型,限量1500辆。合同正式员工、劳务派遣员工以及员工亲属均可购买,其中A7L的优惠幅度最高可达20万,原价67.77万元的A7L先行版,员工价仅为47.77万元;Q6的优惠幅度在14.5-16.5万元之间,员工最低价32.26万元;Q5 e-tron的优惠幅度在7.1-8.6万元之间,员工最低价22.75万元。
上汽奥迪之所以推出这样的活动,主要原因还是销量太难看。数据显示,10月上汽奥迪全系车型累计销量仅2290辆,环比下降15.87%。其中,奥迪Q5 e-tron为405辆,环比下降20.59%;奥迪Q6为299辆,环比下降48.63%;奥迪A7L为1586辆,环比下降2.7%。今年1-10月,上汽奥迪累计销量16767辆。
其实相比2022年6280辆的销量,上汽奥迪今年已经有了接近三倍的增长,但无奈实际销量与期望值相差甚远。上汽和奥迪这两个老牌劲旅肯定没想到,本来计划好的强强联合,实际落地却成了双方各自的拖油瓶。
“中国特供”缺乏诚意
上汽奥迪卖不动,和价格优惠不到位不无关系。汽车之家的数据显示,目前A7L在终端有至少5万元的优惠,而一汽奥迪A6L在终端有8万元以上的优惠,在两款车型没有本质化差异的情况下,大多数消费者选择了后者,毕竟对性价比的追求是不分品牌、级别、价格区间的。
除了价格,上汽奥迪卖不动的另一大原因就是自以为是的“魔改”。被称为“教科书级最美轿跑”的奥迪A7,引进之后被砍掉了外观最具卖点的溜背造型,改成了普通三厢轿车的造型,可谓是自废武功。而且这样一改直接和一汽奥迪A6L定位重合,加上价格没优势,反而衬托出了A6L的性价比,为他人做了嫁衣。
最重要的一点,是上汽奥迪在产品上缺乏诚意。中国特供车型Q6竟然是基于大众MQB横置平台打造,要知道该车的指导价高达46.76-63.06万元,这么贵的车型还用横置平台,很难说的过去,也难怪网友不买账,调侃其是“精装版途昂”。
上汽奥迪的另一款车型Q5 e-tron顶着近30万的售价,后轮还是鼓刹,遭到不少网友吐槽。还因为和大众ID.6同出自大众MEB纯电平台,核心部件和结构设计高度一致,被质疑是换壳车型。而且二者的价格差距达到了十多万,让消费者直呼“吃相难看”。
渠道、售后分离,缺乏自主权
早在2016年就有传闻称奥迪和上汽在德国狼堡签署了合资备忘录,但因为触及一汽奥迪经销商的利益遭到强烈反对。虽然经过几轮谈判,上汽奥迪艰难成立,但却被设置了诸多限制,比如只能在2022年1月后开始销售,只能通过一汽奥迪的经销商进行销售等等。
即便上汽奥迪另辟蹊径,搞起了传统车企中不常见的“直营”模式,但消费者除了看车和下订,剩余的交付、保养、维修等环节还是得由一汽奥迪经销商来支持,用“寄人篱下”来形容上汽奥迪再合适不过。
上汽奥迪还有机会吗?
如果在传统燃油车市场,上汽奥迪已经没有什么优势了,面对同门对手一汽奥迪都毫无胜算,更别说和奔驰、宝马等“豪强”竞争。上汽奥迪不如另起炉灶,依托上汽集团在电动化和智能化技术上的强大实力,尽快实现转型,赶在其他对手之前拿到新能源市场入场券。
不过上汽奥迪要平衡好品牌形象,避免成为使用中国车企技术的“贴牌车”。此外,上汽奥迪需要重新把握中国消费者的需求,中国市场已经有一个奥迪了,消费者需要一点新鲜感。

